更多

    【有理直說】科技與交通的結合 電子道路收費計畫

    梁偉峯博士 Dr. Joseph Leung
    梁偉峯博士 Dr. Joseph Leung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 30 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 3450 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email : mail@joseph.hk

    edcb4bd34a9767ea2161f7634250824d0399bbec.jpg

    相信不少在港居住的香港人都同意,不論在道路上還是街上,均是車多人多。根據政府統計,在過去十年,香港各區的平均行車速度普遍有減慢的趨勢,部分主要道路(例如德輔道西和遮打道)的車速在早上或傍晚繁忙時段更低至每小時只約十公里,這僅比成年人的平均步行速度,即四至五公里略快。交通擠塞不單影響我們城市的通達性和宜居性,亦對香港的經濟、空氣質素,以至作為一個世界級都會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響。

    故此,為致力解決交通擠塞的問題,交通諮詢委員會(交諮會)提交研究報告建議並促請政府盡早籌畫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畫,認為中環是一個合適的地點作為試驗。然而,不少社會意見均認為,電子道路收費在香港都討論了數十年,在不同時期提出一些討論的方向、構思,社會上亦有相當的討論,既有贊成的,亦有些對有關建議有保留,可惜最後都是議而不決,徒勞無功。

    坦白而言,電子道路收費計畫並不是甚麼高科技的產品,不少國家均已發展成熟並有成功事例,作為舒緩交通擠塞的解決方案之一,例如新加坡、英國倫敦和瑞典哥德堡,她們均在實施第一年後,繁忙時段收費區的交通流量均明顯地有減少的趨勢,大抵上約 15-16%,相應的平均車速則提高了 20% 或更多,由此可見是有成效的。

    fb7a06cb21dfdd5eccd98b3af866a52a3a9132e1.jpg

    筆者認為以現今的科技水平去拓展電子道路收費發展並非難事,若要透過這種方案去解決塞車問題看來成效未必顯著,就如一般傷風感冒症狀,並非單靠食藥便能治癒,病人亦需要充份休息及足夠抵抗力;故此,適度有為的交通政策的配合才能將問題治本,例如現今車輛的發牌制度是否過寬?而每住戶擁有的車輛亦是否過多?再者是否擁有一部車輛的成本是否過低?早前有前政府規畫師薛國強向城規會申請廢除中環至金鐘的電車路段,認為有助改善塞車問題,但其實道理很簡單,為何在同一道路上,違例泊車問題較已往嚴重,是否欠缺相關執法人員執法還是相關法例已經欠缺阻嚇作用?

    以上種種問題並非單靠科技所能解決,相反,科技能夠設計有效的平台去收集數據並加以深入的分析,為未來的交通政策作出更有力的支持,對於早前特區政府欲以東九龍作為發展「聰明城市」的試點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筆者頓然想早前某大家居店因大特賣而引發整個東九龍交通陷於癱瘓,運房局現正就「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畫」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是否應該擴大範圍至其他地區。

    總結,筆者明白這個項目雖由運房局主導,但建議若諮詢後應加入創科局成員參與,事關「科技」在整個計畫中擔當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未來特區政府發展「電子政府」、「電子政務」及「智能城市」有長遠效益。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